日本是一個地震大國,說是三天一小震也不為過。多的時候震度為1或2的小等級地震一天就能發生好幾次。如果您長時間居留在日本,一定會在電視或者手機上收到地震相關的情報:“某地發生芮氏規模X級的地震,各地區震度如下:東京都震度a,千葉縣震度b……”
同樣一場地震,為什麼會出現好幾個不同的數據呢?芮氏地震規模和日本的震度有什麼關係呢?
請往下看。
Table of Contents
芮氏地震規模
參照WiKi百科,這是由两位来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里克特和古騰堡共同制定的,一種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過於枯燥的測定方法按下不提,它表示的是這次地震的固有性質之一,即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每個地震只會測出一個能量大小。如果用聲音的大小來比喻的話,就是實際產生的聲音的分貝數。儘管70分貝的聲音在遠處可能都聽不見了,但70分貝就是70分貝,並不會發生改變。
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
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傳達到地面,我們才能感受到。剛才說了,地震本身的規模大小被叫做芮氏地震規模,而日本氣象廳制定的地震震度等級,反映的是我們感受到地震時感受的區別。
比如當你坐在安靜的室內,覺得好像有一點點搖晃,抬頭看看垂吊的電燈好像在搖晃,這時候就是震度2的感受。
如果你在室內,已經晃到很害怕,想要抓住什麼東西,而書架上的書已經開始掉落,沒有被固定的家具如冰箱,已經開始發生位移,這時候就是震度5弱的感受。
日本氣象廳對地震震度分為十個等級,但並沒有出現震度10這樣的數字,原因是在震度5和震度6時,分別還有強和弱兩個分級。所有的震度從0開始,震度4後是5弱,5強,6弱,6強,最後是震度最高的7級。
這邊是氣象廳官網發佈的【震度級別的解說】中的截圖。
一般而言,地震規模越大(即芮氏規模數字越大),震度就越大。
但是隨著測量地點與震中的距離增加,震度會指數級減弱。拿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來舉例,震央宮城縣栗園市的震度達到了最高的7級,而東京的震度則從千代田區的5強到奧多摩町的3級不等。
同時,當地的土壤性質不同,也會造成震度的變化。一般而言,認為如果土壤中含有較多空氣和水分,凝結得並不緊密,則同一地震造成的震度會越大。 比如平原,河流沿岸等。
其他影響震度大小的還有斷層的移動方向,斷層破壞傳播速度等。
世界各地針對地震的震度有不同的測量標準。比如日本採用自己定義的10階級震度,台灣目前也是十階級,美國,韓國,香港等大多採用麥加利地震烈度表,歐洲採用的是延伸出的EMS烈度表,中國大陸採用的是自國制定的中國地震烈度表。
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在室內,第一時間找到家裡結實的桌子,躲在下面並牢牢抓住桌角。有條件的話隨手帶上枕頭或被子護住頭部。等到晃動結束後(一定要等到晃動完全停止之後!很重要!),關閉電閘和瓦斯,打開門窗方便隨時外出避難。
如果在室外,遠離大型廣告招牌、玻璃櫥窗、自動販賣機和墻體以防碎裂或掉下傷人。如果有攜帶背包或手提包,舉起來保護頭部,避開電線等,去空地,公園或避難場所避難。
總結
通常地震發生時我們都能聽到兩種數據來描述地震。
一種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芮氏地震規模,每個地震僅有一個數據。
還有一種是用來描述不同地區的人的感受的地震震度等級,隨著地區與震央的距離、土地性質等發生變化,且每個國家或地區制定的標準也不一樣。
希望大家都能度過無病無災的美好假期。
本文未標註出處的圖片均來自寫真AC。
閱讀更多: